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发展课题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6-08-09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地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同发展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列入2014年重点工作。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给区域内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命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成立了“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发展”课题组,从2014年7月至9月,在京津冀三地相关基地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对食用菌主产区、典型企业开展了实地走访和考察调研,掌握了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并对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区,自古以来分布有大量的天然食用菌。20世纪末,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南菇北移、西菇东移政策的实施,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产量产值快速增长,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营销体系逐步完善,食用菌产业成为该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规模增速较快,全国占比逐年提高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京津冀三地食用菌产量达到237.37万吨,较2000年30.66万吨增加了674%。其中:北京市产量为14.97万吨,天津市产量为12.31万吨,河北省产量达到210.10万吨,分别较2000年增加了587%、2910%、648%。目前,京津冀食用菌总产量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2827.99万吨的8.4%。
    截止2012年,京津冀三地食用菌产值达到156.22亿元,其中北京市为12.57亿元,天津市为17.31亿元,河北省为126.34亿元。三地食用菌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1772.06亿元的8.82%。
        (二)种植品种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日益凸显
        京津冀地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地区经纬度跨度大,各地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地区平均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侧迎风坡,形成两个多雨区,张北高原偏处内陆,降水一般不足400毫米。该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为多品种和多季节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栽培品种来看,京津冀地区可实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已有28个种类、60多个品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品种有平菇、香菇、黑木耳、杏鲍菇、金针菇、白灵菇、灰树花、秀珍菇、茶树菇、灵芝等。食用菌栽培品种多样化,为京津冀地区消费者对菌类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保障。
        从地区分布来看,京津冀地区通过规范传统栽培、调整产业结构,使食用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平菇、香菇、双孢菇、滑子菇、栗蘑等多个区域性主产基地。目前,北京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房山、通州、大兴、平谷、密云、顺义、怀柔等郊区县,其中房山、通州以工厂化生产居多,而较边远的区县以规模化园区种植为主。天津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形成了多个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其中蓟县出头岭、五百户、上仓等地以白灵菇为主;汉沽区杨家泊(欣源食用菌有限公司)、西青开发区(凯润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北辰杨河以双孢菇为主;静海、宁河及市区周边以平菇、香菇为主。河北省地域跨度较大,食用菌主要分布为平泉香菇和滑子菇、唐县杏鲍菇、遵化香菇、灵寿金针菇、冀州姬菇、迁西栗蘑、冀南平菇、坝上口蘑等,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区,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
        (三)生产模式形式多样,设施栽培比重提升
        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京津冀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菇农为主体,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社会资金介入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食用菌生产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家庭分散生产模式、企业+农户模式、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园区设施化栽培模式、工厂化生产模式等多种组织形式。
        京津地区生产要素供给情况较为类似,受农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减少等生产要素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厂化栽培为主。其中北京市周边地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园区生产占比85%,而农户分散生产仅占15%。工厂化栽培的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等;园区化生产主要有白灵菇以及传统的香菇、木耳、平菇等品种。零散农户生产主要以平菇、姬菇、秀珍菇等为主。近年来,随着社会资金的投入,对工厂化栽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食用菌生产方式逐渐由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
        河北省充分利用从南到北地形和气温的跨度变化,农村人口相对富裕的特点,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食用菌生产为主,并且围绕“完善设施创品牌,突出错季抓周年”的工作思路,开发出了错季地栽香菇、菇棚周年自动生产等三十余种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提高了产业科技贡献率。由于本地区农户普遍缺乏高品质食用菌产品的种植经验,大部分生产模式以企业雇工经营和企业+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主。如:张家口市赤城县主要采取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吉林延边德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张家口康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先后投资建成暧棚40个,春秋棚140个,主要栽培香菇、木耳、平菇三个品种。公司在当地雇佣农户,从延边带来技术员指导生产,目前日产菌棒能力超过3万棒,总量突破20吨。然而,在没有技术优势的地区,大部分菌农采用与技术农户合作的方式。如张北绿健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建棚免费使用,赊销菌棒的方式吸引遵化等传统食用菌产区农户入住生产,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带动了周边农户以及本地区的产业发展。 
        (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费用逐年降低
        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专业市场和产品营销组织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北京新发地农批市场、中央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天津蓟县、河北平泉和遵化等产地专业市场为依托的食用菌流通网络营销体系。
        北京新发地食用菌批发市场经过十年的培育发展,已拥有专业食用菌经销商行近80家、食用菌经营户110个,经销品种70余种。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和食用菌市场编辑部对该市场的数据调研,2013年该市场食用菌经销达到25万吨以上,交易额超过20亿元。新发地食用菌批发市场产品销售范围辐射东北、华北、西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部分进口或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京津冀食用菌产品主要有统一品牌销售、收购商参与销售、菇农自产自销等多种模式。受消费市场规模、购买能力的引导,食用菌产品正由分散销售向统一销售转变。例如:北京中菌菌业有限公司在北京周边建成大棚将周边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统一集中到园区,由园区统一提供菌包、提供技术指导、提供菌资服务、统一销售,年香菇销售额已经占到北京地区总量的30%以上。另外,通过大规模多品种集货市场的分流,天津、河北等地通过市场间转销,降低了市内流通成本。随着近年来各地食用菌产品不断涌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价格逐渐趋于合理,倒逼相关企业改进物流体系和生产工艺,对于提升食用菌产品的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信息交流渠道拓宽,产销衔接日益紧密
        京津冀地区的食用菌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实现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等综合性信息网络和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等专业性网络为核心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还有《食用菌市场杂志》、《食用菌商务报》等专业期刊提供行业信息,为促进行业间信息交流,提升产销连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是我国食用菌行业最大的网络传媒机构,目前拥有全球网络用户6.3万多家。网站秉承“关注中国菌业、服务菌业中国”的工作宗旨,充分利用自身“网、刊、报及会展活动”四位一体平台,专注于食用菌市场流通领域和信息服务工作,为我国食用菌生产、经销及消费者提供信息传播,为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
        (六)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菇农收入稳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各地相继出台促进产业链条延长的相关措施,产业内部的分工速度加快。专业化菌种生产企业、菌包生产供应企业、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成型,产品初深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如河北省平泉县的食用菌产品从初级原料,到水煮、盐制、休闲食品、即食食品、保健品、观赏用品等,领域不断扩展,既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也为增加财政税收提供了保障。
        食用菌产业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河北省为例,全省约215万菇农,栽培食用菌平均亩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纯收益2万元以上。通过从事食用菌生产菇农年平均增收5千元以上。
        长期以来, 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食用菌产业没有形成区域间食用菌产业的规划和决策主体,缺乏高效的协调机构和协商对话机制;区域间食用菌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缺乏信息平台和沟通机制,制约了食用菌产业发展。

    二、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食用菌产业属于资源依托型产业,对于土地资源、原材料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很强的依赖性。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所应具备的自然资源条件有较大差异性,通过整合资源和要素流动,可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该地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玉米产区,农业生产中秸秆数量巨大。秸秆焚烧不仅未能合理利用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气还严重污染了环境。秸秆、畜禽粪便是生产食用菌的重要原料,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出绿色、有机的食用菌产品,食用菌生产的废菌包通过二次发酵,可以再次生产其他食用菌,也可以通过粉碎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仅河北省食用菌生产每年可转化利用53.3万公顷土地秸秆、占粮食生产面积的8.5%;消化利用3000万吨畜禽粪便,产出有机肥400万方,为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解决历史形成的“环京津贫困带”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食用菌产业作为循环高效、富民增收的新兴农业产业,从2001年到2012年产值增长了5.64倍,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4.78倍,高出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3.58倍,具备“脱贫致富”的优势,是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高效产业。如: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森海食用菌香菇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整体经营方式,由公司和合作社为种植户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回收、统一销售。通过建立温室大棚种植香菇,可使耕地的亩产值达到7万元,利润达到3万元,这在京郊人多地少的农业领域,为破解二元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提升产业水平的需要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汇集,食用菌研究人才荟萃,具有实现产学研结合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京津冀产业区域间的合作,对促进区域内食用菌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市场流通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获取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和互补效应,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减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打造区域产品品牌,提升区域内食用菌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需要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不断推动食用菌生产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发展的需要。从区域合作的方向来看,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本质在于形成统一的市场。通过三地食用菌产业的协同发展,降低区域内部产业的平均资源配置成本,进一步破除区域间各种形式的垄断,打破各种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制度壁垒。
       (五)保障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研究表明,食用菌产品蛋白质含量高,其中鲜菇1.5-6%、干菇15-35%,远高于一般蔬菜,而且大多数菇类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具有生理活性的矿物质元素,可以补充其它食品的不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荤一素一菇”的饮食安排是最科学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普遍上涨,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对健康、安全的食品需求日益增大。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超过一亿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食用菌消费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加强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水平,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

    三、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为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该地区农作物秸秆等原材料资源充足,食用菌生产应具备的自然资源条件有较大差异性,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庞大,具备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对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空间布局、交通网络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之后,国务院已成立由常务副总理张高丽为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相应办公室。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决心,也从政策优势上为三地食用菌产业的区域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央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冀三地领导和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迅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京、津两市于2104年8月6日在京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从9个方面、30个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将在交通一体化、大气治理、产业合作等多方面实现突破。京津冀三地对协同发展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为三地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食用菌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具有衔接性
        食用菌是生态高效产业,符合京津冀地区一体化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食用菌生产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有助于治理大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高效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食用菌的营养功能有利于改善饮食结构,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此外,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网,通联全国和世界各地,交通运输便利快捷。通过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区域合作,有利于打造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三)食用菌产业内部的互补性较强
        京津冀地区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012年北京、天津两市食用菌的生产量均不足15万吨,河北省产量达到210万吨。而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三地人均支出上看,北京是河北的近2倍,具备市场调配的合作空间。
        京津冀食用菌生产要素分布差异大,产业互补性强。区域内京津地区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较强大的产品加工技术市场,具有市场、技术、资本、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河北地区农业废弃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条件。京津地区食用菌生产以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园区为主,而河北大部分地区仍属于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方式之间具备梯次互补性。随着京津地区都市农业的开放式发展,将为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促进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在区域差异、共同获利、拥有便利的共同空间基础上,开展区域贸易,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从而推动区域分工体系的形成,强化各自的优势,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最终使得区域整体福利最大化。
    未来的京津冀地区将是以知识型经济为龙头, 以现代制造业为重点, 以加工型工业、资源型工业为支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我国北方经济核心区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地。结合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加强京津冀食用菌产业战略合作和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位
        在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和天津市应积极发挥在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和打造食用菌生态循环示范园、食用菌文化旅游度假基地、食用菌绿色产品加工基地、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符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河北省应充分发挥其区位和气候差异大的优势,发展食用菌反季节栽培等基础生产,保障京津居民的“菜篮子”。同时,重点加强食用菌原材料基地建设,建设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与京津食用菌产业在观念、市场、人才和体制方面的融合,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成立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等相关组织,理顺京津冀三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制定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以国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制定《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契机,积极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和汇报情况,争取将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发展列入总体规划,编制京津冀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设施配套、综合服务等重大问题,并从财税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确定区域产业的开发功能和空间体系,加强京津冀食用菌产业要素的整合与协作,促进协同发展。
       (三)构建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积极协调京津冀地方政府,推动其共同制定《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等政策性文件,通过政策的推进,在保护生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重点突出、多方参与,从以下方面加强合作:一是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加强区域内生产资源的融合与有效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和产销合作;二是积极开辟京津冀食用菌产品“绿色通道”,共同创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水平;四是积极推动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五是加强生产监管和检测合作,共同推进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四)完善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的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促进食用菌产业区域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京津冀三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障碍,共同建立和培育京津冀地区开放、有序的食用菌市场体系,统一标准、统一规则,实现统监统测、互认互通,从而促进整个区域食用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一流的食用菌科研机构、全国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和集散市场,拥有全面和成熟的生产组织模式,从而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的窗口,对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京津冀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应与"建设美丽中国"和“创建生态都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合作、互补互促,使循环高效的食用菌产业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发展课题调研组成员名单:
        顾  问:陈建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
        组  长:文华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
        副组长:李玉春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理事长
        成  员:曹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宋典元 中国绿色农业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刘  宇 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食用菌协会会长
        张志军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市食用菌协会秘书长
        通占元 河北省农业厅环保站副书记、研究员
        谢永信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秘书长、《食用菌市场》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