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菌株的对比试验

    发布日期:2017-08-22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尤其是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发展迅猛, 竞争激烈, 迫使企业挖掘产量和质量潜力, 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品种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的白色金针菇工厂化再生法品种, 我们于2009) 2010年作再生法品比试验的基础上, 又对新引进的菌株进行出菇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F2( 引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T011 ( 引自日本) , F8903( 引自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 F47 ( 引自浙江省江山市长台食用菌研究所) , F3 ( 引自浙江省常山县金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 F21 ( 引自浙江省江山市农科所) 。
      1.2 培养基配方  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和栽培袋培养基配方: 棉籽壳15%, 麦麸37%, 玉米粉6%, 玉米芯11%, 棉籽饼5%, 豆秆粉24%, 石灰1.8%, 丰菇素0.2%, 含水量为65%。1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为浙江省常山县金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工厂化栽培菇房。试验时间为2011年5月25日制袋, 2011年7月20日开始分批出菇。栽培袋采用18×36×0.005( cm) 聚丙烯袋,每袋装湿料0.95kg, 料高15cm, 料中间打直径为2cm、深13cm左右的洞, 扎口采取套塑料圈加棉塞。装袋后在0.17MPa下高压灭菌4.5h。每个菌株接种525袋( 自然菇菌株150袋) , 接种后在19~ 21℃下发菌, 同时随机挑取其中10袋作标记,定时测量、计算日生长速度。每个菌株分3批出菇, 每批随机挑取80袋合格菌包用于出菇、测定产量。菌丝满袋后温度降至13~ 15 ℃ 进行催蕾,经12天左右料面形成3cm左右长的须状子实体。须状子实体形成一定密度后转入解袋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阶段温度7~ 9℃。解袋时割平袋口, 菌包外套直径20cm的聚乙烯袋, 外套袋口低于料面,不拉高; 末了, 修平须状子实体至2cm长。解袋后加强换气通风, 经3天左右, 纤细的子实体风干、枯萎。后用超声波加湿器重加湿一次, 使大量的原基从枯萎的子实体上再生。当再生的子实体长至2.5cm左右, 再拉高外袋, 使袋口高出子实体3cm左右; 当子实体长至高于袋口2cm时, 再次拉高外袋袋口, 使高出子实体3cm左右; 当子实体再长至袋口时, 一次性拉高外袋。因接种时菌种掉入培养料洞内的深浅有异, 菌丝长到底或满袋的时间相差10天左右。本次试验分三批解袋, 先挑袋内子实体有一定密度且长度为3cm左右的菌包解袋,其余按同样方法再分两批解袋。出一潮菇后废弃菌包。
      2  试验结果
      2.1  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  根据观察, 全部菌株菌丝生长良好, 表现均匀、洁白、粗壮。其中F3长势较好, 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为0.428cm; 其次是F47, 菌丝日均长速为0.420cm; T011菌丝长势较差, 日均长速为0.393cm 。
      2.2  子实体产量差异  各菌株产量有较明显差异。T011产量较高, 每袋达到366.6g; 其次为F3, 为358.8g; F8903产量较低, 每袋仅250.3g。
           2.3 各菌株的农艺性状  对6个供试菌株的子实体菇盖、菇柄的观测结果表明: 综合指标以F3较好; 其次是F2、T011和F47; F21较差。
           3  讨论
           3.1  综合前两年试验结果, F3、T011、F2、F47较耐二氧化碳; F8903、F21不耐二氧化碳, 在菇房换气较少的情况下, 产量较低。F3不仅菌丝长势好、产量高, 而且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 价格较高, 经济效益好, 可作为白色金针菇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推广菌株。
           3.2  供试的6个菌株中, F21( 属自然季节栽培菌株) 产量低, 菇柄细且脆, 菇柄易断、菇盖易脱落, 商品性状差, 不适合工厂化再生法栽培。
           3.3  割袋时, 及时修平须状子实体, 能提高金针菇再生子实体整齐度、均一性及密度, 从而提高子实体商品性状及单袋产量。(洪金良 黄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