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菌业先锋

    记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桑杆食用菌协会事迹

    发布日期:2017-09-07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桑杆食用菌协会于2007年10月由宜州区科协批准成立,在河池市民政局注册登记。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专兼职理事会成员11人,协会技术骨干18人,桑杆食用菌种植大户会员480人。协会牢固树立“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理念,成功探索出利用桑杆生产食用菌的有效途径。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商业运作,桑杆食用菌生产正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2016年生产反季节栽培秀珍菇408万棒、产菇1632吨、实现总产值产值1100万元,帮助会员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由于成绩显著,协会所创办的企业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河池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所产桑杆秀珍菇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在“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博会”上被中国农技协评为中国科协展团优秀产品奖,协会也先后被宜州区委、区政府评为宜州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被河池市科协评为河池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6月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
    一、创建协会,完善机构,勇闯桑杆食用菌新路
    2007年协会成立时,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宜州区桑杆食用菌生产科普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劳模韦孟娥同志任理事长,宜州区桑杆食用菌行业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为协会理事会班子,下设技术服务和宣传、财务三个工作小组。同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协会理事会成员,不断完善协会章程、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规章制度,为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实现了协会运转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协会发起人韦孟娥和韦丽华曾于2006年至2007年投入40万元,先后购进榆黄蘑和香菇进行生产,但因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高和遭遇特大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种植两年两个品种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并不气馁,经过激烈的争论和思想斗争,团队骨干认为,宜州区近年来因种桑养蚕产生的桑杆多达30万吨,大多被蚕农废弃在田边地头,既造成污染,又浪费资源,而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浙江、福建需到外省调进原材料,成本较宜州高出了不少,都还能把产业做大做强,而宜州有那么好的条件,食用菌产业通过努力定会有很好的前景。协会成立后,协会骨干先后到浙江、福建考察学习,在宜州区政府及农业、科协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协会继续投入资金,创办宜州区桑杆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并开始转向生产台湾知名食用菌品牌“秀珍菇”,增添了设备,聘请来了技术专家,从菌棒生产到搭棚养菇,从顺季节栽培到反季节栽培,通过精心管护,当年“秀珍菇”种植喜获成功,产品供不应求,开始偿到甜头,这也为协会团队发展桑杆食用菌产业增强了信心,打下了基础。
    二、招商引资,强强联手,加快产业发展
    宜州区是全国最大的种桑养蚕基地县(市、区),桑园面积达33万亩,具有桑杆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等优势。福建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具有成熟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协会组织人员多次去福建罗源县考察,2008年底经过多次商务洽谈,与福建罗源民丰菇类种植场达成合作投资意向协议,合作成立了宜州区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公司在宜州工业园区租用了100亩土地,投资建设了广西第一条桑杆食用菌集约化工厂生产线,搭建标准大棚1万平方米,2009年3月底正式投产反季节栽培秀珍菇,仅半年生产菌棒186万棒,产鲜菌554吨,销售收入387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公司收入增加良好。从此协会企业产品产量、效益稳步增长。
    三、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产销风险,增加群众收入
    协会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运作,公司与种植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实行“签约服务、保价收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来调节。公司按标准生产出合格的菌筒提供给农户,并对产品进行管理和技术跟踪,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对栽培农户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和管理,对栽培农户不定期进行标准化生产培训。农户产出鲜菇的销售依农户意愿决定,公司依据市场行情制定保证每筒最低有1.20元毛利的保护价收购,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对农户产出的鲜菇进行保价收购,如果市场销售价高于保护价时农户可自行销售。从几年销售的实际情况看栽培农户每筒有1.70元左右的毛利。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的农民韦恩立2010年投资12万元建大棚3个,购买菌种15万棒,当年纯收入15万多元,实现当年收回成本并略有盈利。目前已带动本乡周边村发展桑杆食用菌7户。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与公司签约的农户达312户,栽培面积825亩,按平均每户栽培15万筒菌棒计算,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收入达25万元,纯收入10万多元。这一项目使种植大户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解决了1100人以上的就业。
    四、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协会依托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加大对生产工艺改进和生产技术创新升级的研发投入,使生产工艺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菌棒成活率由2009年不足85℅提升到2012年的90℅以上,为企业和农户增加收益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大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成一条日产3万棒菌棒半自动化菌棒生产线,并对原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使公司年菌棒生产能力提升到1000万棒以上。通过积极打造“桑杆秀珍菇”品牌,对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和认证,提高了桑杆秀珍菇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创新研究出反季节桑杆食用菌冷刺击方式,把原来用生产反季节食用菌的“冷刺击冻库”,制作成“移动式制冷器”,既节约建造冷冻库房的资金,又可大幅度降低搬运菌筒的劳动成本。
    五、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动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建设
    协会积极配合市科协和农业科技部门开展桑杆食用菌培训,几年来,先后深入16个乡镇50多个村屯举办培训班47期,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民骨干4800多人次。基地通过生产示范和开展培训较好地配合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宜州示范基地,带动全区桑蚕产业发展,推动打造蚕业强省”的发展思路,成为我市发展桑杆食用菌产业的先导。(河池市科协 何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