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猴头菇工厂化栽培初探

    发布日期:2017-12-05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猴头菇, 又名猴蘑、 对脸蘑、 刺猬菌等 , 由于其子实体表面长有毛绒装菌刺, 远看像金丝猴头而得名, 是 “山珍海味” 中的上八珍之一。猴头菇活性成分包括多糖、 低聚糖、 猴头菌素、 腺苷、 漆酶、 猴头菇酮、 氨基酸等, 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 抗肿瘤、 抗衰老、 降血脂等功效, 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 胃窦炎等胃部疾病 , 对胃粘膜上皮的再生和修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优良的食药两用真菌, 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针对多种不同出菇模式开展栽培实验, 探索最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的出菇模式, 以期为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企业提供参考。
    制包工艺
    1.1 拌料与装袋工序
     根据 “木屑30%、 玉米芯16%、 棉籽壳22%、 麸皮15%、 米糠10%、 玉米粉5%、 石膏2%” 的配方, 将原材料加入搅拌机后先干拌10min, 再加水调节含水量至65%, 加水后继续搅拌30min可以进入装袋工序。使用立式双冲压自动装袋机装袋, 塑料袋规格为对折径17.5cm, 装料高度为20cm, 装料后料面紧贴塑料袋, 存有空隙会导致猴头菇原基形成。
    1.2 灭菌与冷却工序
     利用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 维持121℃、 2h, 灭菌前需要彻底排除冷空气, 灭菌过程中要定时排除冷凝水, 保证彻底杀灭菌包中的杂菌。灭菌结束后将灭菌锅前后门都打开一条缝隙, 利用冷却室的正压洁净空气把灭菌锅内的蒸汽和热量排出, 蒸汽排除完毕后, 将菌包拉入冷却室进行空调强制冷却。
    1.3 接种工序
     菌包中心温度低于24℃后可以接种, 使用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 “刺长” 品种, 在接种流水线上接种, 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尽量缩短打开菌包塑料盖的时间, 避免杂菌污染。
    1.4 培养管理
    接种完毕后, 将菌包移入培养室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为65~70%, CO2浓度<4 000μL/L, 避光。培养过程中需每日监测菌包中心温度、 菌包之间温度及室内空气温度, 需要保证菌包中心温度不超过26℃, 通过监测多个位置菌包之间温度来判断培养室环境条件均匀程度, 如差异较大, 则加大内循环风量, 尽量使所有菌包处于较为一致的培养条件下,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叉车倒垛操作, 交换上下层培养床架位置, 提高菌包发菌一致性。
    出菇工艺
    2.1 第一潮菇管理 菌丝长满后, 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将菌包转入出菇房进行第一潮菇管理。
    2.2 第二潮菇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 升温降湿, 促进采菇坑菌丝恢复, 温度调节为17~18℃, 相对湿度调节为70%~80%, 并加大内循环风量, CO2浓度控制在3 000μL/L以下, 无光照, 2d后菌丝完全恢复并开始扭结, 此时根据第一潮菇管理工艺进行第二潮菇出菇管理。
    出菇模式对比
    为了找到最适合猴头菇工厂化出菇的栽培模式, 尝试了倒置栽培模式、 侧面割口栽培模式、 筐栽模式、 瓶栽模式和网格栽培模式5种方式。
    3.1倒置栽培模式
    在生长发育时猴头菇的菌刺朝向重力方向生长, 将袋口朝下会使使猴头菇的菌刺全部竖立,商品形状更加美观, 更像 “猴头”, 实际栽培中发现, 菌包袋头向下需要专门的高密度网格, 并且加湿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流到猴头菇子实体上, 导致细菌污染等问题, 影响猴头菇的商品形状。
    3.2 侧面割口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农户栽培猴头菇较多采用侧面割口方式, 但在实际工厂化栽培中发现, 培养过程中菌包相对湿度处于65%~70%的范围中, 袋口的菌种不会失水而干燥死亡, 所以袋口还会继续长出猴头菇子实体, 并且侧面出菇占用面积大, 不易上架、 采收, 所以侧面割口模式不适合猴头菇工厂化栽培。
    3.3 筐栽模式
    直接将装有菌包的周转筐竖立放置于出菇床架上, 该方式与网格栽培模式相仿, 焊制专门摆放周转筐的床架即可实现, 但占用周转筐时间较长, 增加了固定投资。
    3.4 瓶栽模式
    使用瓶栽模式在培养阶段可以实现高度的自动化, 但在出菇阶段, 瓶口直接出菇会导致原基过多, 形成大量的小猴头菇, 商品性状差, 经济效益低; 另外, 使用定制的小口瓶盖出菇, 虽然能减少原基数量, 但与塑料袋口直接出菇相比原基还是较多, 也增加了操作工序及投资成本。
    3.5 网格栽培模式
    实际生产表明, 网格栽培模式是最适合猴头菇出菇的一种模式, 环境条件控制均匀, 操作较为简单, 还可以根据现有设施设备情况增加或减少摆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