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菌业先锋

    杨仁智:做国内珍稀食用菌第一品牌

    发布日期:2018-01-15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鹿茸菇、白玉菇是珍稀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它们对生长环境有特殊需求,人工培育难度大。江苏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仁智看准珍稀食用菌巨大市场前景,潜心钻研,开启国内首个采用液体菌种量产鹿茸菇、白玉菇的生产模式,让一亩田的收入超过300万元。眼下,江苏菇本堂生物科技公司二期工程建成,首批白玉菇采摘上市,日产量稳定在5吨以上,这让杨仁智长松了一口气。
    杨仁智,硕士,工程师,现任江苏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副总。长期从事食药用菌的研发工作,独立参与和完成各类科技项目数十项,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先后获得泰兴市创业富民大赛一等奖,“十佳创业标兵”,泰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他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有一个立志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梦。自工作以来,他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
    鹿茸菇的价值,就是他的价值。而对什么是人生价值,杨仁智说,传统香菇一亩年收入是8万元,而现代化工厂化育菇,一年产出达到320万元,是传统农业的40倍以上。
    怀揣创业梦,立志做国内珍稀食用菌第一品牌
    2013年3月,杨仁智和三个小伙伴一起,怀揣创业梦想,在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创立了江苏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工业化的厂房、机械化的设备、电脑控制程序从事珍稀食用菌的种植和销售。公司创立之初,就立志做国内珍稀食用菌第一品牌。为此专门从日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品种——鹿茸菇,从韩国引进了最先进的菌种生产技术——液体菌种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对工厂进行了设计,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身为公司技术副总的杨仁智,亲手设计了整个工厂工艺图,优势十分明显:节约能源,设计热回收系统,对灭菌后的热能进行回收;物流顺畅,采用环形设计,缩短了运输距离;人流设计合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人流分开;瓶子采用收腰设计,利于散热。这些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使现在看来也还是非常适用的。2013年,公司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建造、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受到食用菌业界的广泛好评。“在当时来讲,这是非常快的,现在有的公司也能达到。而且还有人员的培训,建设这个新工厂他们没有从外面挖人,都是从当地招聘和培训的。”杨仁智满眼自豪之色,他自豪的不仅是设计了漂亮精致的生产线,更是把一群连蘑菇都没种过的农民,培训成了能精准运用高新技术的熟练工人!半个多月的强化培训结束后,他眼睛充血红肿,嗓子严重发炎,一咳嗽就是窒息、痉挛的感觉。
    “我们种植鹿茸菇采用的是韩国式的液体菌种技术,这种模式可节约成本30%以上,同时产量也能提高35%。”杨仁智说,但液体菌种与固体菌体生产工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月,生产上遇上了很大的问题,包括污染率和单产的问题……高端定位和另辟蹊径无疑是一种智慧,但同时也是一种磨难,甚至是劫难。
    困难面前不屈服,克服难关走在前
    建厂之初的2014年,因为小小的螨虫,工厂险遭灭顶之灾,原本220克左右的单株产量骤降到了100克。公司上下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鹿茸菇真的不能养吗?我们的高端路线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吗?杨仁智挺身而出,制定解决措施、防范办法,他连续两个月吃住在公司,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与员工一起奋战在第一线。他们每天拖地三四遍,将落在地面上的螨虫彻底消灭;将没有受污染的瓶子与受螨虫污染的瓶子分开,放置在不同的区域或者用塑料布覆盖,减少螨虫的侵染。“人说祸不单行,有时候还真是,这几个月在厂里忙得昏天暗地,儿子又偏偏做了两次手术,他才五岁啊……”杨仁智的眼圈红了,他忘不了儿子出院后一看到他的眼神,那种孤独无助,那种陌生躲闪,让他感到了一个没有尽到责任的父亲的悲凉和内疚。但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公司终于度过了难关,于2014年7月顺利出产。
    白玉菇液体菌种技术,一场豪赌
    菇本堂似乎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刚刚走出技术险滩,销售却又成了拦路虎。
    公司老板悄悄向他求救:“鹿茸菇大家一时难以接受,销售局面打不开,我们的资金链最多只能撑半年……”公司决定增加技术相对成熟、市场认可度高的白玉菇品种。在一没菌种、二没技术的情况下,杨仁智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担当研发项目负责人。
    白玉菇一直采用固体菌种生产,而菇本堂并无固体菌种生产线,也无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唯一可以借鉴的是金针菇的液体菌种。为此杨仁智用了一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设计出10个实验配方。为了尽快出结果,他们将10个实验配方同步进行,这样做下来的结果是工作量剧增,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12:00,第二天早上7点钟继续,没有周末,这种高强度工作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但最初的10个配方长势都不理想,半个多月的努力就这样化为乌有,大家的情绪有些低落。实验接下来如何开展?方向在哪里?杨仁智琢磨了3天,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分别拜访了上海农科院和江南大学发酵专业教授,从他们的分析中,杨仁智认定pH值可能对白玉菇液体菌种有较大影响,回去后他们调整了方向,大家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再次开工,工作量比前一次更大了,但大家毫无怨言。10天以后,结果出来了,有2个配方长得还不错!大家信心为之大增。
    在激动与忐忑中,他们将摇瓶种接种到发酵罐中,然后又由发酵罐接种到出菇瓶中,5天以后菌种在出菇瓶中正常萌发,没有污染,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但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因为白玉菇的搔菌工艺和出菇工艺与固体种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让他们实验下去了,如果按照常规,从接种到出菇需要4个月的时间,而企业已经等不起了。杨仁智投下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赌注,下令立即投入生产,生产工艺的调整可以伴随大生产来进行。
    他赌赢了!从研发白玉菇液体菌种开始,仅用5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成功将白玉菇推向市场,也彻底推翻了日本人认为真姬菇只能环形搔菌而不能平面搔菌这一命题。“5个月跟半年相比,也就提前一个月,如果没有白玉菇,我们的厂也许早就倒掉了!”杨仁智目光中的后怕,隐隐地令人震颤。他随即情绪一振,“白玉菇可以说是救场的,也是救命的!最开心的是销售副总在上海打电话给我,说我们的白玉菇在上海成了‘头牌’,根本就供不应求。你救了菇本堂,也救了我们大家!”现在,鹿茸菇和白玉菇在公司销售份额中各占半壁江山,合计全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它们就像两朵姊妹花,点染着菇本堂的满园春色。
    现在,站稳脚跟的菇本堂正筹划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百城千店”。去年下半年,公司又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了二期扩产工程,产量将翻番,达到日产20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