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生产中,大部分害虫是以卵的形式进入基料的,其中小部分是产卵于基料内,然后播种,而大多则是播种后产卵的。通过菌种带幼虫活体(或活虫)进入播种阶段的概率较小。卵的孵化与基料发菌同步进行,一般情况下肉眼根本无法发现或鉴别;起初幼虫个体群体均较小,取食菌丝量很小,不容易引起注意,待幼虫不断发育长大,并随着群体的扩大,对菌丝危害较重时,已至第1潮出菇或进入出菇盛期,该阶段尚难察觉,直至第二潮菇发生困难,甚至不再出菇,基料表面菌丝消失殆尽、变为褐色时,才发现原来是害虫作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生产者是该阶段发现害虫的。秋冬季节害虫的另一特点就是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虫类亦在寻找温暖的庇护所,基料内比较适合,培养室、栽培棚内温度也较合适,在找到适当的“住处”之后,迅速繁殖,使害虫群体急速扩大。
食用菌上发生的害虫,前期发菌阶段均以咬食菌丝体为生,后期出菇阶段则连子实体一并“通吃”,发生严重时,基料表面由白变黄、变褐,甚至成为黑色,表层甚至内部密布害虫排泄物,子实体基部直至整个菌柄被咬食为海绵状,甚至菌盖上也有虫孔。
另一方面,虫害可导致某些病害或杂菌的肆虐。如基料表层菌丝消失、虫类排泄物遍布。引起腐烂后,诸如木霉、根霉等杂菌趁机而入,易产生病害;虫类咬食子实体导致幼菇(菇蕾)死亡、腐烂,还易吸引外界成虫进入,虫体上带有若干细菌或真菌,在增加害虫(虫口)密度的同时,又带入了大量的病菌,给本来已经受损的食用菌生产“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