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04-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单位历史沿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于2003年7月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性重组,形成以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和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是我国作物科学领域的创新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人才队伍情况
       全所现在在职职工35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专家2 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1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22个,博士生导师59人,研究员95人。
       三、现有研究机构和设施条件
       作物科学研究所下属机构分为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内设研究机构两大部分。职能管理机构设置有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研与成果转化处、财务资产处和条件保障处。科研内设机构设有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作物基因与分子设计中心、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和作物耕作与栽培中心等。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其主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并建有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北京)、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北京)、国家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核辐射农业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新乡小麦高效育种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等支撑平台。在北京昌平、北京顺义、吉林公主岭、河北廊坊、河北沽原、河南新乡、江苏南京、云南元谋和海南三亚等建有11个试验基地。现有10 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30余台件,自动化温室12000 平方米,人工气候室28 间,抗旱鉴定设施7200 平方米,抗病虫鉴定设施3000 平方米,网室11000 平方米,试验地287 公顷,具备了从事作物科技创新的实验条件。
       研究所以国际合作项目争取、资源及智力引进为重点,以联合创建区域合作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突破口,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渠道。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秘鲁、泰国、日本、韩国、缅甸等60多个国家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水稻所(IRRI)、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等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法谷物基因组联合实验室、中国-CIMMYT小麦品质联合实验室、中国-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生物多样性联合实验室、中美小麦品质与抗病性联合实验室、CAAS-CIMMYT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中澳小麦改良联合中心、中韩作物科学联合实验室、中日韩作物科学研究网络、亚太国际植物突变育种协作网等国际合作平台,有效支撑了研究所国际合作与交流任务的开展。
       四、研究所定位和主要研究领域
       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围绕“以种质资源研究为基础,以基因发掘为核心,以品种培育为目标,以栽培技术为保障,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的总体目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队伍整合和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基本上形成从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基因发掘、遗传机理解析,到育种技术、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栽培生理、示范推广等一体化研究格局,并取得良好的进展。
    立足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基于现有科研基础、人才团队、平台基地、国际合作等条件,紧密围绕作物科学发展定位,通过资源调配,进一步优化“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分子生物学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四大学科领域,加强“生物信息学、谷物质量安全”两大学科领域建设,有效支撑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相对完整的现代作物学科体系,着力提升作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五、科技创新
       (一)主要科研任务
       积极组织参与国家作物科技规划、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精心筹划,牵头组织和联合全国优势团队,在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栽培生理等领域承接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十二五”以来,牵头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课题8项、973计划项目4项、863计划重点项目2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科技平台计划项目1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大麦、食用豆等6项,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主导力量,在作物科技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重大科技成果
       2003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奖29项。
       (1)“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利用”,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主要科技创新成效
       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1座国家长期库、1座国家长期库复份库、10个国家中期库、43个国家种质圃、169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7个繁殖更新基地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截止2015年12月,我国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总计469596份,其中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总份数404690份,43个种质圃保存总份数65605份,涵盖200多个作物,2000余物种;年均向全国各用种单位提供种质资源4万余份。
       2003年以来发表科技论文41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37篇;出版科技专著325部,获软件著作权77项;通过审定的作物新品种242个,其中国审品种63个;获得授权专利292项;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0项。培育的小麦“中麦175、轮选987”,玉米“中单808、中单909”,大豆“中黄13、中黄35”,水稻“中稻1号、京粳1号”等一批优良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学会与期刊
       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以及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生物技术分会等3家社会团体挂靠在本所。
       期刊有以作物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与中国农学会合办的《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双月刊)和与中国种子协会合办的《中国种业》(月刊)。
       作为第二主办单位与中国作物学会合办的《作物学报》(月刊)、《The Crop Journal》(双月刊)和《作物杂志》(双月刊)。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城乡建设学院的历史起自于1931年的农田水利科,1946年学...

    2019-05-09 09:50:49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

    2019-05-08 10:37:53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始于1987 年,当年学校在教务处...

    2019-05-07 10:28:17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学校创建之初的...

    2019-05-06 10:37:04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是浙江农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前...

    2019-04-29 10:20:32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是依托原土壤农化专业、农...

    2019-04-28 10:22:03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园艺学院是我校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前身是国立安徽大学...

    2019-04-27 10:12:02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我校...

    2019-04-26 10:23:44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

    园林工程学院始建于2001年,为我校最具特色的重点学院之...

    2019-04-25 10:27:17

    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农业机械系,1992年改...

    2019-04-24 10:34:49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