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名羊肚菜、羊肚蘑、蜂窝菌、包谷菌。羊肚菌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质元素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硒、有机锗等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羊肚菌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其中在法国、德国、美国、印度、中国分布较广,其次在俄罗斯、瑞典、墨西哥、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和巴基斯坦局部地区等均有零星分布。
羊肚菌产业作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产业载体,已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对历年数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我国羊肚菌栽培规模基本实现逐年递增,栽培面积由2012年的约1000亩发展到2023年的44.73万亩。
根据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对历年数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我国羊肚菌栽培规模基本实现逐年递增,栽培面积由2012年的约1000亩发展到2023年的44.73万亩。
从羊肚菌种植规模来看,据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羊肚菌栽培面积最大的是四川省6万亩,占全国比重约14.79%;其次是河南省5万亩,占全国比重约12.32%;再次是湖北省4.8万亩,占全国比重约11.83%;另外,陕西省、河北省、江苏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安徽省依次位列2024年全国羊肚菌产量前4~10位,这10省2024年羊肚菌总种植规模合计达33.65万亩,占全国总播种面积超80%(约82.95%)。
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羊肚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羊肚菌保险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精准调控
加快深加工产品开发,拓展羊肚菌经销渠道
发挥政府与行业组织作用,积极应对各类产业风险
目前,国内羊肚菌栽培主要有大田栽培、室内栽培和反季节栽培、林下栽培及工厂化栽培等模式。各地通过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栽培水平。
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师生科研团队攻关羊肚菌栽培驯化项目,采用“冬种春收”模式,结合菌种选育与精细化管理实现栽培出菇。团队通过对州内海拔1000多米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进行前期菌种分离保存、DNA分子物种鉴定、交配型基因检测等工作,精准调控生长土壤酸碱度、温湿度、光照等条件,去年11月初播种,今年2月下旬出菇。
去冬以来,山东济南市食用菌行业协会会长、正高级农艺师崔长玲等专家指导济南历城、钢城等区县部分农户种植羊肚菌400多亩。从目前情况看,亩产量在1500斤以上。崔长玲认为,种植羊肚菌要掌握技术要点和管理细节。土地是基础,菌种和营养包是关键,大棚设施是保障。
目前,川羊肚菌系列品种均已取得官方认可,其中川羊肚菌6号(6妹)、七妹1号(7妹)、皖羊肚菌1号、南农1号等品种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这些新品种主要具有“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等特征。
由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培育,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推广。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菇形好等优点,适宜在全国多数地区秋冬季节种植。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申报,成功获得“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相较于近似品种,其菌盖颜色更深,菌盖与菌柄的比例也偏高。原基分化温度更低,为6℃-8℃,而近似品种则为8℃-10℃。鲜菇产量达到570.09公斤。对羊肚菌的主要病原菌长孢假单隔孢具有相对较强的抵抗力。
安徽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徽姑娘家庭农场在葡萄架下种植羊肚菌,近日陆续进入采摘期,羊肚菌供不应求。据介绍,葡萄架下套种的羊肚菌,每亩可带来30000多元收入。
山东兰陵县新兴镇创新“菌—豆—虫”生态循环系统,羊肚菌冬春生长,大豆夏季固氮养地,豆虫秋季转化增效,三者形成“菌废料养豆、豆根系肥田、虫粪便育菌”的绿色闭环。一亩地年产羊肚菌1500斤、豆虫500斤、大豆400斤,综合收益七八万元,土地利用率能提升200%。
湖北远安县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目前超过600亩。去年,远安县菌香苑合作社在鸣凤镇花园村新建羊肚菌种植基地,利用稻米种植的“空档期”,在稻田里推广种植羊肚菌,通过“稻菌轮作”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流转的160亩土地,预计能增加十万斤左右鲜菇,毛收入可达400万元以上。
羊肚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羊肚菌生产、专用设施装备的研发制造、系列初、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餐饮、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