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食用菌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10-03-18 浏览次数:70

    2010年,食用菌市场开盘好年,自一月份起,各品种的食用菌产品均呈现价高、畅销的态势,平菇类产品千克价格一度高达10元左右,尤其1月份的全国大范围的降温,令普通菇棚内达到零下温度,菌袋无法现蕾,仅有的如水温空调、暖风炉等类有效保护性菇棚的产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令本来紧张的市场供应更是雪上加霜;其它品种也是情况类似,一直持续到月底,气温升高,出菇正常后才有所缓和,价格回落至6元左右,但个别地区却因集中栽培、集中出菇的关系,一度出现压市现象,令部分菇农朋友惊慌失措,大呼菇贱伤农,其实不然,只是暂时现象而已。进入到2月份,由于传统节日的关系,各类食用菌产品的消费大幅升温,包括高档品种也是一路凯歌,涨声不绝,干菇产品更因可做礼品、便于储存等诸多优势,显得牛气十足,如香菇由去年同期的30元(千克,下同)飙升至60元左右,犹在跃跃欲涨,其它产品亦有类似态势。经历过低潮之后的强劲反弹,消费者又有了些许的不适应,直喊“太贵”,但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贱也好,贵也罢,市场仍在继续运行,尤其作为健康食品的食用菌市场,不但是在继续正常运转,而且还朝向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消费群体的目标发展着,令业内外人士欣喜不已。

    面对食用菌产品的大幅涨价,我们不难分析出有以下原因所致:

    1、            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尤其对“三农”的政策倾斜是关键原因。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各行各业均受到较大冲击,有的行业甚至处于崩溃或者其边缘,自然的,我们的食用菌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及相关刺激消费等举措,居民收入不减,市场消费活跃,使得现有市场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原有态势,笔者去到一些城乡看到的多为该现象。

    2、            借助于媒体等宣传,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飞速提高,导致了食用菌产品的热销。我国经济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人们对食用菌食品的认知度普遍提高,并因健康等需要,在各种媒体的作用下,消费者的菜篮子选择食用菌的概率大为增加,无益给相对平稳的市场增加了一些压力。

    3、            原料的涨价势头过快过猛,使得食用菌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传统的生产用主导原料棉籽壳,由于农民惜售等原因,使得棉花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棉籽壳货紧价俏,一路狂升,由2009年初期的800元飙升至近2000元,多数生产者在努力寻求新材料、新配方,如用玉米芯、木屑、棉秆等秸秆资源替代,采用酒糟、沼渣以及中药渣等工业废料替代等等,取得了很好的生产效果,尽管如此,总体投料量与去年相比,仍显降幅偏大,导致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笔者对山东、河北部分地区的调研得知:农民手中尚有大量籽棉存货,问及惜售原因,均答曰收购价格不理想,而企业也是很无奈:按现有价格收购,则由于产成品的出口价格低和数量少等原因,企业处于无利甚或赔本的境地。

    4、            去年市场的低迷,不少生产企业和菇农无奈“歇业”,应市产品大幅缩减。自2007下半年表现出来的食用菌市场低迷,使得不少企业选择了下马,部分菇农改行,总体生产力量有所下降,投料量自然随之降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品在栽培品种、产品质量尤其是产品数量上的发展,市场一度较为冷清,临近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居民的消费热情不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货紧价高的局面。

    与之相反的是,往年售价较高或者价格很高的部分品种,一季度反而不升反降,如茶薪菇鲜品,去年最高曾达20元以上的高价位,一季度开始,则跌入了10元以下的价格水平线上,这是连商贩及生产者都难以预料的,据分析,价格走低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受利益驱动,去年下半年投料量增幅过大,其中包括原生产者,也有相当部分新上栽培户。第二,自然回归;去年的价格不符合价格规律,甚或有些炒作的成分,今年,市场的杠杆作用发挥了应有的威力,使得产品价格回归正常。

    面对即将到来的3月份,不少咨询电话纷纷表示对市场“难以揣摩”,笔者也有一份担心,不妨与广大读者沟通一下:

    担心一:3月份的上半月即为春节正月的下半月,居民年货尚有少量剩余,开始逐渐采购副食品,但少有集中采购者,无疑,难有大量和急需要货者,使得市场不温不火,销量大幅下降。

    担心二:即使进入下半月,也就是出了正月,人们的生活进入常规状态,开春伊始,难得有消费者愿意接受年前的食品价格,而生产者或经营者却仍怀念节日的高价位,导致心态不平衡,市场运转艰涩。

    担心三:3月份,如无特殊气候影响,气温将大幅上升,包括简易菇棚也将进入正常出菇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对市场造成压力。

    担心四:受金融危机影响,食用菌进口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佳,难以进口或大量进口我国产品,也会对国内市场形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