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菌种生产阶段
(1)菌种培养室应调节温度在25℃左右。时下应用较多的水温空调可使菌种发菌处于适宜的环境之中。
(2)培养室内每3~7天喷洒1次药物予以防范杂菌侵染,可交替使用赛百09和百病傻喷洒,以杀死随空气流动及人体带入室内的杂菌。
(3)阴雨连绵季节,应在培养室内放置生石灰,借以降低空气湿度。
2、发菌阶段
发菌阶段主要问题表现为发菌缓慢、菌丝无力、污染率高、出菇延迟等问题。解决措施:
(1)更换脱毒菌种。脱毒菌种可确保自身不携带病毒病菌,并有效提高抗性,这是保证高产的基础。
(2)科学调配基料。基料的营养是栽培出菇的主要物质基础,其营养水平和状态,实质上就决定着栽培的效果。实践证明,大多基料配方中缺乏营养元素,尤其中微量元素的缺失,使得菌丝生长不健壮、抗性下降,污染率和发病率上升。每斤原料中加入120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即可。
(3)严格培养消毒。培养室、棚内彻底消毒杀菌,并在发菌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赛百09,与百病傻交替使用,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4)坚持保温与通风。保温,不只是低温季节的措施,高温季节同样需要保温;发菌期间的通风,在生产中显得十分必要,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细心管理,以确保获得理想的生产效果。
3、出菇阶段
该阶段必须保持空气新鲜,但在阴雨连绵的天气,空气流动性差,菇棚湿度甚至达到100%的饱和度,使得棚内空气污浊,病害自然发生甚至形成蔓延。解决办法:
(1)参考上述用药,以防止杂菌、病原菌的侵袭。
(2)采用换气设备予以通风换气,尤其是菇棚地面以上约40厘米高度的范围内以及菇棚边缘地带,为二氧化碳积淀区域,排气时要将排气管接触地面;如使用水温空调类设备,空气流动性高,便无此忧虑。
(3)对完成发菌后迟迟不出菇的菌袋,可将之搬出棚外,任其日晒风吹,或掀开棚膜及通风孔等施行降温,加大温差刺激,只要一周时间,即可顺利出菇。
(4)用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连喷3遍,促使菇体健壮,是防止病害发生、提高产量的好办法。
(5)注意高温烧菌。 发菌期高温的危害很大,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在出菇期,人们都往往只注意选择温型对路的品种,却往往没有注意到高温对菌袋的影响。遭高温危害的菌包常出现出菇迟缓、稀少。转潮时间延长,菌包散筒早等现象。解决办法是:有条件的应采取架式出菇;条件差的应注意码垛方式,每层菌袋应保持5cm的距离,层与层之间应以两条长竹隔开,这样就能有效地对菌包进行散热,避免其危害。
(6)注意病害。每隔一周对出菇场所进行一次防病药物的喷施。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轮换施用,一降低病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7)注意虫害。出菇期虫害的防治应审慎对待,既要防虫,又要便面产生药害及残留,应采用生物源农药于幼菇期喷施,还可采用0.5%的食盐液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