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张志军

    曼永峰

    牛贞福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种羊肚菌管好哪三个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种羊肚菌,温度是个 “精细活”。很多种植户觉得温度管理复杂,其实核心就盯三个:棚温、地温和地表温度。发菌期重点看地温,出菇期多关注地表温度,再把棚温管到位,菌丝长得壮、出菇齐,产量自然有保障。
    一、先搞懂三个温度棚温:指大棚内部的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出菇期的关键指标,是距离厢面(菌床表面)往上 10 公分处的温度。测量时把温度计吊挂在这个高度,别晒太阳,避免读数不准。地温:指土壤里的温度,发菌期主要看这个。测量时把温度计插进菌床下方 5-10 厘米的土里,读数更准。这三个温度不是孤立的,棚温升高会带动地表温度上升,进而影响地温,三者就像 “连锁反应”,管理时得一起考虑。
    二、发菌期,看地温发菌期是菌丝扎根、吸收营养的阶段,地温是 “指挥官”, 直接决定菌丝长势。最佳范围:5-15℃。这个温度下,菌丝活力强,吃料(分解吸收培养料营养)速度快,1 个月左右就能长满菌床。低于 5℃:菌丝吃料变慢甚至停止,发菌时间拉长。如果持续低温,还可能被杂菌 “趁虚而入”,导致局部污染。高于 15℃:风险就来了!尤其是营养包刚摆上去半个月,菌丝还没 “占领” 营养包,高温会让杂菌(如绿霉、木霉)疯狂繁殖,营养包很容易感染变质,直接影响后期养分供应。管理核心:夜间盖好地膜或保温被,别让地温降太低;白天太阳出来后,棚温会升高,当地温达到 12-13℃时,及时开通风口透气,把棚温降下来,避免地温跟着超标;等营养包被菌丝长满后,地温可以稍微放宽到 16-17℃,不影响菌丝生长。
    三、出菇期,看地表温到了出菇期,地表温度成了 “主角”,直接影响原基分化(小菇芽形成)和子实体生长。最佳范围:6-16℃。这个区间里,原基分化快且整齐,子实体长得结实,肉厚品相好。低于 6℃:原基分化慢,催菇也很难长出,就算长出来也参差不齐,影响产量。高于 16℃:子实体长得 “太急”,个头瘦长,品质下降,卖不上价。催菇时机:开春后,早晨六七点钟去测地表温度,只要稳定在 6℃以上,就可以开始催菇(比如适当喷水、通风)。如果地表温度不够,别急着催,等地表温度达标了再动手,不然只会白费功夫。
    四、关键:别让棚温 “失控”棚温是影响地温和地表温度的 “幕后推手”。白天太阳一晒,棚温会快速升高,要是不及时处理,连锁反应就来了:棚温升高→地表温度上升→地温跟着涨→超过适宜范围→菌丝受损、杂菌滋生。重点防范:晴天勤看温度计。发现棚温超过 20℃(地表温度近 16℃),赶紧开通风口,让空气流通起来,把温度降下去。中午高温时段至少开小缝通风,防温度 “爆表”。很多种植户的营养包感染,就是晴天不通风导致棚温超 30℃,引发高温高湿环境下杂菌爆发。 温度管理没那么复杂,每天花 5 分钟测两次(早晨、中午各一次),及时调整,羊肚菌就能在 “舒服” 的温度里好好长,高产自然水到渠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