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课题报告之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一)

    发布日期:2010-08-09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围绕“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大争论的结果,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在平稳走出通货紧缩阴影的同时,资源约束的“瓶颈”日益凸显,煤电油运在2003年全面紧张,各地能源价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限量供应”随处可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劲受到严重威胁。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将“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放在了显著位置,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在认识上的重要提升和突破,而食用菌行业正以其突出的“资源循环利用”特征成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路径”。

    (一)低消耗无污染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和日本的11.5%,为了避免“增长的极限”,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食用菌生产多使用袋栽技术、大棚技术和立体栽培技术,对耕地和水量需求都较小,十分适合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国情。

    1. 不与庄稼争耕地。土地是农业进而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但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可耕种土地面积约18亿亩,仅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5%和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4亩,如何珍惜并高效利用土地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食用菌产业多使用袋栽技术和立体栽培技术,可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同时,食用菌的高效益更体现在其能够以粮菇型、菜菇型、林菇型、蔗菇型等多种优化组合模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山东芳绿乳业有限公司的“水杏养菇”便是林间种菇的成功实践,来自2000年全国果业学术研讨会的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的水果种植面积为840万公顷,占世界果树总面积的21%左右,如果能够在技术上积极探索,寻找到合适的栽培方法,“林间养菇”在节约土地资源方面前途无量。

    2. 不同耕地抢水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水资源平均拥有量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中国现有水资源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北方大部分地区缺水少雨,干旱严重,已有不少地方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大量采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严重透支。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必须设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用水少的产业,保持生存环境的基本平衡。食用菌产业由于使用袋栽和大棚技术,只需在培养基地,即栽培基料制作和出菇期保持一定湿度外,其他环节几乎无需用水。除香菇、平菇外绝大部分品种用水量都很少,十分适宜缺水地区发展,应该成为少雨干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

    3. 不向环境排污染。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食用菌的生长过程与农作物相似,不产生任何有害气体,固体残留物经过简单处理便可重新利用或作其他用途,因此,食用菌产业是一种环保型产业,值得大力开发和推广。

    (二)以循环利用再推资源节约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1. 真正的农业生产大循环。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村探索农业循环经济之路。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大型真菌是降解纤维素类的天然生物,能将各种大分子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转化为小分子的糖类等营养物质,将植物、生物通过生物转化,纳入能量循环。而食用菌(含药用菌)是大型真菌的杰出代表,在农业生产(粮食和其他作物)——秸秆利用——食用菌——食用菌栽培基料——有机肥料——还田进行农业再生产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大循环(图2)中处于核心位置,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食用菌与其他真菌不同的是在此循环过程中还能为人类生产出营养丰富的安全健康食品,其意义不言而喻。在大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用菌的这种独特的生产特性,使其在与林业、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的联系中作为中心产业链接环,建成了农业生态子系统,即食用菌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秸秆利用——食用菌——食用菌栽培基料——有机肥料——农业再生产
    图2. 食用菌生产的循环过程

    2. 理想的废弃资源再利用。食用菌生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栽培基料主要是农业废弃物(作物秸秆、牲畜鸡禽类粪便等),食用菌收获后剩下的培养基(肥料),经加工处理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再作用到农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地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食用菌的生长特性还可以使许多不能开展农业生产的地形(采煤塌陷地、防空洞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世界上产煤最多、塌陷面积也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因采煤造成塌陷面积约1.3×104 hm2,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煤炭资源的挖掘压力转变为耕地锐减后的人地矛盾,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镇原有土地面积34901.8亩,由于采煤造成的耕地塌陷逐年增加,目前可用耕地面积已不足2万亩,现仍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塌陷,即便是综合治理后恢复的部分耕地,也因为基质较差很难满足传统种植方式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该镇利用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土地产出效益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也大幅提升,从而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了结构节能的目标。邹平县芳绿公司利用闲置防空洞养菇的尝试可以说是另一个废弃资源再利用的典型案例,这些方法同时又为中国每年大约1亿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找到了能够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处理途径(预计2000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每年秸秆资源的可获得量为3.5亿~3.7亿吨)。

    总的看来,食用菌是点草成金(转化秸秆)、变废为宝(牛羊禽类粪便)、化害为利(采煤塌陷地)、无废生产的高效型、生态型的新型产业,是使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菌物转化业形成系统完整的循环链条现代循环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