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工厂化栽培白色金针菇培养料优化试验

    发布日期:2010-08-09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福州市工厂化周年栽培白色金针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后期,至最近几年得以快速发展,目前福州市本地以及在外省设分厂的企业有20多家,日产鲜菇35t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周边沿海发达城市,占据了当地白色金针菇市场的半壁江山,经济效益显著。工厂化周年栽培总量大,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积少成多的必要条件;另外福州市栽培白色金针菇的主要原料棉子壳、甘蔗渣、麸皮等多来自外地,原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比重相当大,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福州们对白色金针菇周年栽培的配方工艺方面进行原料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力图在现有白色金针菇的栽培模式下,筛选出原料资源优化配置的较佳方案,并通过产业化的示范推广,一定程度上提升福州市白色金针菇的生产水平。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从三个方面进行试验,分别是配方优化筛选试验、培养料装袋量试验、白色金针菇菌糠再利用试验。试验时间: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地点:长乐日昌升现代农业科技有限任公司,栽培工艺:再生法栽培。基础配方为:棉子壳:甘蔗渣:麸皮:轻钙=35:34:30:1。培养料含水量65%,菌袋规格为17cm×38cm,试验菌种为该企业生产用当家种,所有试验均安排同一批次进行。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观察指标为第1潮菇产量(不去除菇脚);试验结果输入DPS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

    1.1  配方优化筛选试验

    目前白色金针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是棉子壳、甘蔗渣、麸皮,一般认为麸皮与棉子壳为金针菇菌丝主要营养来源,且成本较高,而甘蔗渣仅做为一种填充物使用。故试验以麸皮、棉子壳为研究侧重点,通过调整配方中这两个主要原料的用量比例,筛选出最佳的配方方案。

     试验设计5个配方,每个配方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6袋。供试配方(%)如下:①棉子壳41,甘蔗渣34,麸皮24,轻钙1;②棉子壳38,甘蔗渣34,麸皮27,轻钙1;③棉子壳35,甘蔗渣34,麸皮30,轻钙1;④棉子壳32,甘蔗渣34,麸皮33,轻钙1;⑤棉子壳29,甘蔗渣34,麸皮36,轻钙1。

    1.2  培养料装袋量试验

    通过调节每袋投料量高度来筛选出最佳的培养料装袋量方案。试验设装料高度①料高12cnl,②料高14cm,③料高16cm,④料高18cm,⑤料高20cm。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6袋。配方为基础配方。

    1.3  白色金针菇菌糠再利用试验目的为图筛选出菌糠利用的最佳方案

     试验设计5个配方(%):①菌糠35,甘蔗渣34,麸皮30,轻钙1;②菌糠2乒,棉子壳9,甘蔗渣34,麸皮30,轻钙1;③菌糠17.5,棉子壳17.5,甘蔗渣34,麸皮30,轻钙1;④菌糠9,棉子壳26,甘蔗渣34,麸皮30,轻钙1。⑤棉子壳35,甘蔗渣34,麸皮30,轻钙1。每个配方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次重复16袋。白色金针菇菌糠为使用基础配方的菌糠,要求未受污染,并且晒干、粉碎。

    2   试验结果

    2.1  配方优化筛选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配方③④⑤间差异不显著,与配方②①间差异达极显著,配方②①差异不显著。从平均产量最高低分析可以看出,配方③⑤④产量较高,说明其所对应的配方为本试验的较佳配方。

    2.2  培养料装袋量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与分析见表2。由表2可知,处理③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处理④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处理⑤②差异不显著,与处理①差异极显著。分析认为处理③(即装袋量为16cm高)的单位产量最高,为本试验的最佳装袋量方案。

    2.3  菌糠再利用试验结果

    试验的结果与分析见表3。由表3可知,配方3与其他配方差异达极显著;配方④与其他配方差异达极显著;配方③与配方②差异显著,与配方①差异极显著;配方②①差异不显著。分析认为配方⑤(不添加菌糠)平均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方案。

    3  结论

    3.1  从配方优化筛选试验的结果与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

    由于金针菇菌丝降解能力较弱、只采一潮菇,以及工厂化生产要严格控制生产周期等因素,白色金针菇生长需要较高比例的氮素营养,这和目前生产实践上的看法较为一致。而当麸皮的比例超过30%时,随着麸皮比例的增加产量并没有同步增长,这说明30%比例的麸皮已足够菌丝生长需要,由于提高麸皮用量与病虫害增加有相关性,建议麸皮用量应适当添加到30%,生产上可参考采用方案中的配方③。

    3.2  培养料装袋量试验的结果表明

    当装袋高度超过16cm以上时,随着装料的增加产量并没有明显同比例的增加,是否可以认为在只采收一潮菇的情况下,16cm高装袋量的培养料营养已经足够一潮菇需要;而且用料增加影响通气,所以从单位产量以及菇床利用率来考虑,培养料的装袋量以选择16cm高为宜,这和目前生产实践比较吻合,生产上建议采用方案中的配方③。

    3.3  从白色金针菇菌糠再利用的试验可以进一步看出,与全部用新料相比,白色金针菇菌糠替代部分棉子壳添加到新培养料的产量明显减少,而且随着菌糠添加比例的增加产量也相应明显地减少。究其原因是否可以认为由于加入部分菌糠导致菌丝生长所需营养不足或是菌糠中积累了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物质,这有待进一步探讨。再考虑到菌糠晒干、粉碎等费用以及菌糠的残余价值,工厂化生产上不提倡把白色金针菇菌糠添加到新料中重新使用。

     以上3个试验只是小试的结果,生产上要进一步的验证才可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