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杏鲍菇日引1号工厂化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发布日期:2017-08-31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
      据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会2012年统计,漳州市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厂家达80家,日产量已达200多吨,成为全国杏鲍菇生产厂家最集中、日产量最大的产地之一。但由于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复杂,菇农主要靠经验来种植,致使产量、质量不稳定,加上市场价格的影响,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不少菇农陷入亏损,影响杏鲍菇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针对漳州市杏鲍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漳州市农科所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资助下,自2008年开始进行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专用新品种、培养基质、栽培技术等方面研究,形成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选育的杏鲍菇新品种日引1号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申请获得杏鲍菇两个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菇房、一种新型菇房环境控制系统)等。所形成的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在示范推广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平均总产量增加13.7%,商品菇增加8.89%,生产周期缩短5天,成本降低9.4%,比较效益提高10%以上。目前这套技术已在漳州各县市、三明市、江苏省、山东省等地得到普遍推广,表现高效、稳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温控菇房设计
      温控菇房一般长8米,宽6米,高3.4米,墙内四周及房顶铺贴2.5厘米厚的挤塑板两层,配置1台5~8匹制冷机,安装4台45瓦的轴流电风扇,横向安装6盏40瓦的防潮日光灯。
      菇房内采用双面网格,架高2.8米,每间出菇房一般可容纳5 000个菌包出菇。养菌室可设网格、床架,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养菌,在养菌室安装2台45瓦的轴流电风扇。
      主栽品种及特性
      漳州地区使用的杏鲍菇菌种以日引1号为当家品种,占漳州生产用种量的60%~70%。日引1号系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2月引进日本杏鲍菇,并进行多次定向筛选得到的新菌株。该菌株于    2010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是福建省唯一通过省级认定的杏鲍菇新品种。
      日引1号子实体棍棒状,朵型大,菌盖直径3.0~6.5厘米,平均4.9厘米,菌柄长度15.0~24.0厘米,平均18.8厘米。丰产性好,平均单袋商品菇产量275~330克(袋料干重450克)。品质较优,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检测,鲜品子实体蛋白质含量2.16 %,粗纤维含量1.4%,粗脂肪含量0.1%,氨基酸总量1.39%。抗病性较强,栽培周期55天左右。
      3菌种生产技术要点
      3.1母种  日引l号母种使用PDA培养基,24℃培养箱暗光培养10~15天可长满菌丝。母种要求菌丝洁白,无污染,健壮,爬壁能力强。1支母种可接5~6瓶原种。
      3.2原种
      (1)麦粒原种配料  麦粒75%,木屑22%,碳酸钙2%,石灰1%,含水量60%左右。麦粒用1% 的石灰水浸泡18~24小时,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麦粒表面的水分,再与其他配料混合均匀。
      (2)原种培养 在2l~23℃、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的培养室中培养30~35天,早、晚各通风换气一次,每次约半个小时。需注意的是在原种培养阶段,不给光线。
      3.3栽培种  栽培种采用麦粒枝条种。枝条种具有走菌快,生长周期短,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优点。一般25~30天即可走满菌丝,接种至栽培袋后可以大大缩短栽培袋培养时间,一般30~35天即可满袋。
       (1)配料。麦粒准备:选择洁净干燥、无霉变和虫蛀的麦粒经筛选干净后,在1%浓度石灰水的溶液中浸泡过夜,捞出用清水冲洗2遍,沥去多余水分,摊开并拌入轻质碳酸钙、麸皮等。枝条准备:l×1×14(厘米)的枝条棒预先用1%石灰水浸泡24小时以上,捞出,用清水冲洗2遍,沥去多余水分。每瓶栽培种放入枝条20~25支,装入麦粒,并用麦粒覆盖枝条。
      (2)培养环境。栽培种培养环境同原种。
      原种和栽培种使用750毫升的玻璃瓶,经高压灭菌2.5小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置于培养室培养发菌。发菌期管理主要是调节培养室内的温度,做好通风,发现杂菌及时清除。
      4栽培技术要点
      4.1栽培模式采用熟料、墙式立体袋栽模式。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17.5x35(厘米),厚度0.005厘米的耐高温聚丙烯塑料袋中,经高温灭菌,冷却后接种、培养,菌丝长满后移入出菇房,放入网格架中,掌控菇房内环境,保证其出菇。
      4.2栽培袋制作
      (1)培养料配方。采用混料配方均匀设计的方法对培养料进行优化,获得的最佳栽培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24%,麸皮18%,甘蔗渣20%,豆粕粉10%,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2%,石灰1%。通过两年的示范,该配方比常规配方总产量平均提高14.53%,成本平均下降0.92%。
      (2)培养料处理。配料:木屑、甘蔗渣使用前在室外堆积3~6个月以上,玉米芯浸泡36小时后沥干,然后进行配料。一般的做法是将培养料按配方比例直接放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后制包。而我们则采用木屑、甘蔗渣提前混合预湿的方法,每袋平均产量可达到494.8克,产值为3.12元,比没有经过预湿处理分别提高19.9%和16.9%。具体做法是将木屑和甘蔗渣以l:1的配比进行堆放,使用时提前1天将木屑和甘蔗渣用水淋湿,以料边缘有水渗出为宜;用手动翻料机进行翻堆,并适当加水;使用时木屑与甘蔗渣的混合料按40%添加,其余的配比不变。此环节要特别注意拌料均匀。
      培养料含水量:通过试验,配置的培养料含水量宜在64%。在试验中我们设置的培养料含水量为58%~68%,每间隔2%为一个处理,共6个处理。结果64~/0含水量处理的菌丝满袋时间为23天,平均总产量445.25克,生物学效率达98.94%,商品菇产量319.825克,是最适宜的含水量。既满足了缩短生产周期的需求,减少菌袋污染率,又能够保证优质高产。
      装袋量、装袋规格:培养料调制好必须立即装袋。装袋采用冲压式装袋机,每袋装湿料约1 250克,栽培袋的规格选用口径为17.5厘米。为确定最适宜的装袋量、装袋规格,我们采用双因素混合水平随机设计试验。A:栽培袋口径规格,分3种对折径,分别为17厘米、17.5厘米和18厘米;B:湿料装料量,从800克到1 300克,每隔50克为一个处理,共33个处理。试验结果以栽培袋口径17.5厘米,装袋量l 250克为最佳处理,每袋平均总产量为433.5克,生物学效率达99.09%,商品菇产量为350克。
      4.3灭菌  制作好的栽培袋需立即装筐进锅灭菌,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灭菌后移入冷却室冷却。
      4.4接种和培养  当栽培袋冷却至30℃以下时即可接种。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按无菌操作程序,将菌种移入袋中。用麦粒枝条栽培种接种时,先放入枝条再倒入部分菌种。菌袋上下两头发菌,既缩短了养菌时间又能使菌袋菌丝生长速度均一,便于出菇管理。杏鲍菇栽培使用枝条菌种可在33天全部长满菌包;而使用麦粒菌种则需要在40天;前者每袋可节省电费0.035元。最后套上塑料颈圈,塞上棉花。接种后菌袋置于培养室培养。培养期间定期通风,促进袋内外空气交换,培养室空间温度控制在21~23℃,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正常情况下30~35天菌丝可长至袋底,后熟5天,让栽培袋的菌丝由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就可移入出菇房。为确定后熟期时间,我们设计了3个处理:无后熟期,后熟5天,后熟10天。结果后熟5天处理的每袋平均产量为472.95克,比无后熟期处理的产量提高15%,与后熟10天处理的相当;在效益方面,后熟5天处理每袋利润为0.891元,
    比无后熟处理的提高20%,比后熟10天处理的提高8%,表明以后熟5天的为好。
      4.5  出菇管理  胡清秀等将杏鲍菇的生育期归结为菌丝恢复期、原基形成期、菇蕾形成期、子实体伸长期和子实体成熟期等五个生育阶段,分述各阶段的操作要求如下。
      菌丝恢复期:菌袋进入出菇房即刻上网架,先练包两天,再拔掉棉塞(左手按住套环,右手拔棉塞),注意不松动袋口。
      原基形成期:脱掉套环(注意不松动袋口),菇房温度控制在13~15℃,空气相对湿度80%,光照强度500~l 000勒克斯,适当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4%,促进原基分化。
      菇蕾形成期:根据菇蕾多少调节通风,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0.45%,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为80%。
      子实体伸长期:一般在进库第12天进行疏蕾,疏蕾以子实体约4~5厘米长的时候为最佳时期,留蕾株数在级差价格较大情况下,以留一株为宜。适当提高菇房温度至14~16℃,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90%~95%,加强通风换气,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6%~0.8%,促使子实体伸长。
      子实体成熟期:降低菇房温度至13℃,控制空气相对湿度85%,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4%~0.5%,让子实体发育充实,延长货架寿命。
      4.6采收包装  栽培袋进入出菇房16~18天即可采收。工厂化生产一般只采收一潮菇,采收完成后将废包清出,菇房清洗干净或用漂白粉消毒,经空干2天再进新栽培袋。
      包装采用预冷包装的方法,先将削好的成品菇分级放到筐中,在0~5℃的冷库内预冷12~24小时再进行包装,以期提高杏鲍菇的货架期。(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 张志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