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16-07-18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随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食用菌的需求与日俱增。江苏省连云港市的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产销两旺,成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亮点。
        一、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食用菌在该市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生产布局上呈现区域化
        目前全市大体分为4个食用菌生产区,即以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为重点的香菇种植区、以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为中心的双孢菇种植区、以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为中心的金针菇种植区、以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乡为重点的毛木耳种植区。另外,在市郊及4县(区)的部分地区还有小规模种植的平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秀珍菇等品种。
       (二)种植规模化与工厂化
        据调查,东海县山左口乡丰和公司已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香菇大棚500余栋,海州区新坝镇范口蘑菇示范园已建成标准化蘑菇房500余栋、地棚2000余个, 灌南县新安镇农业园区有近 10 家投资过千万元的金针菇工厂。
       (三)营销方式多样化
        在营销方式上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或食用菌合作社的形式,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增强。
       (四)高效栽培,改进技术
        该市在栽培方式上多采用立体层架式高效栽培模式,这对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地区来说不愧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富民之道,如海州区新坝镇的标准化蘑菇房和灌南县新安镇的金针菇工厂等。在栽培技术上采用专用菇肥、二次发酵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 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五)栽培品种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2000年以前生产的食用菌品种非常单调,以平菇和香菇为主,而香菇主要为浙江省农民在该市进行异地出菇的,偶有少量的金针菇。近几年该市引进了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秀珍菇、金针菇等品种。随着珍稀菇效益提高,其面积逐渐扩大,并出现了利用山洞、防空洞、恒温库、现代化的冷房设施生产反季节双孢菇、鸡腿菇、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等,这弥补了国内冬、夏季无鲜菇的空白。
        (六)栽培模 式多样化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市探索了多种栽培模式:一是家庭栽培模式,利用闲置房屋、畜禽舍等改造成菇棚;二是单位栽培模式,利用原来的粮所、学校、仓库等改建成菇棚;三是利用地下室、防空洞、恒温库进行反季节栽培;四是将旧的蔬菜大棚改建成菇棚;五是利用树林地进行拱棚种植,东海县石湖林场搞了70 hm2地林菌一体化生产,每年可增加 30万元/hm2左右的收益;六是建造高标准层架式自动化周年栽培菇房,常年规范化生产,灌南县新安镇已建成一批高标准菇房。

    二、连云港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有利因素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境内平原、山丘、水面、滩涂俱备;土地类型较多,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质较为肥沃,尤其含钾量高,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宜水宜旱,宜农宜林,宜牧宜副;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该市具备发展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二)明显的区位优势
        该市东临黄海,西连徐州市,南接淮安市,北与山东接壤,是海陆和南北2个过渡带交叉的中心点、港路和海陆的结合部、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与韩国、日本、朝鲜等国隔海相望,北接渤海湾经济圈,南依长三角经济辐射区,是我国最早的 14 个开放港口城市之一,陆、海、空交通十分发达,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为食用菌外销创造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三)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
        该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等,为发展人工栽培食用菌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辅材料。同时,利用稻草在冬闲田发展食用菌生产既可充分利用冬季的光热条件和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又可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该市食用菌生产起步较早,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菌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基本能独立操作,不少农民靠发展食用菌生产走上了致富之路。“若要富,多种菇”已成为该市农民的共识。
       (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连云港市种植食用菌虽已多年,但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属于劳动密集型农家副业,投资回报率高。据调查,采用阔叶林木屑生产袋装香菇,每袋生产成本为1.2元左右,产菇0.75~1kg,按鲜菇4.0元/kg计算, 产值为3~4元/袋,可获纯利1.8~2.8元/袋,投入产出比为1: 3.5;采用棉籽壳、稻草为原料生产袋装平菇,每袋生产成本为 1.2 元, 可产鲜平菇 1.75 kg,按鲜菇1.6元/kg计算,产值为2.8元/袋,可获纯利1.6元/袋,投入产业比为 1:(2 ~3)。二是市场容量大。食用菌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是人类新的营养源,也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之一,需求量与日俱增。欧美国家甚至把人均食用菌的消费量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国外市场尤其是日本等国市场缺口大,并且我国人均食用菌消费量还不到 1kg/年,仅本国食用菌消费潜力就很大。

    三、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生产、营销、加工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没有从事食用菌研究开发及市场管理的专业人员,更没有真正建立有关的专业机构,科研经费投人不足,科研成果引进、推广力度太小,速度太慢。
       (二)市场不成熟,体系不健全
        食用菌产品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及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及服务体制不配套,生产手段落后,重产量轻质量,品牌意识差。在有些镇街和村庄存在贷款难、学技术难、求信息难的现象。在菌种供应方面,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管理不严格,供应渠道杂乱,出现菌种老化、退化、生物转化率较低等现象 。
       (三)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差
        病虫害传染严重,发酵料益生菌少,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不能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集约化种植,形不成具有发展潜力的标准化原材料基地,更谈不上规模效益。
       (四)设施化生产食用菌发展不平衡
        目前,连云港市食用菌工厂化、设施化生产水平总体偏低,仅有灌南县新安镇的几个金针菇工厂和海州区新坝镇的蘑菇园采用较为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而其他县( 区)的食用菌生产大都采用简易的栽培方式,设施简陋,工艺落后,规模小,产量低,品质差,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极低。
       (五)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 配套不协调
        目前,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配套的格局尚未形成,这将严重制约发展的速度。造成这种局面有2个原因:一方面,受“肥水不落外人田”以及“大而全”“小而全”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发展中追求自成体系、自我循环、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行业对加入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认识不足,投入不够,以致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六)生产监管力度弱,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现在该市食用菌生产大多为农民简易生产,这些食用菌生产者在零星闲置的土地上建起简易的食用菌生产棚,生产与住所在一起,各种事故连年不断,轻者亏本,重者倾家荡产,生产安全得不到保证。由于生产无人监管,食用菌在生产时使用的原材料、水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滥用农药等现象经常发生,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七)食用茵生产得不到政策扶持
        在近几年的农业种植业结构新一轮调整中,食用菌生产以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在该市迅速发展,事实证明食用菌生产是实现农民增收和解决就业的好项目。但是,食用菌生产因暴风雨等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设施化生产发展的补贴等优惠政策不到位,乃至目前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迅速发展的时候得不到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任其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食用菌生产者的积极性。

    四、连云港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合理布局,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做强产业龙头
        引进并做强产业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载体功能和中介作用,通过建立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应按照“先引进、多扶持、后规范”和“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支持广大菇农成立食用菌协会或其他生产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实行订单生产,使原料生产、原料供应和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链,提升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食用菌生产既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市里要成立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专家为成员,负责抓好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各级技术服务站,为种植户提供服务和指导。二是要层层建立责任制,把食用菌生产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中去,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三是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共同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三)实施科技兴茵, 争创发展优势
        科技进步是振兴食用菌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为此,一要大力引进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姻”,实行产、学、研相结合,聘请有关专家为技术顾问,加快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步伐。二要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产、加、销、管人才。各级要成立专门班子,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妇联、协会等组织的专业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将食用菌的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贮藏保鲜和加工营销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菇农,以增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开展技术攻关,改革传统落后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的先进技术,同时抓好产品采收、加工、包装和储运、保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增加菇农收益。根据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要点,细化分离出菌种生产基地、培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菇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可移动智能菇房生产基地、覆盖营养土专业生产基地等。关于采菇后的废料,可采取“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生态有机肥一市场”“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腐熟发酵一还田”“ 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清洁能源(沼气或气化原料)”等模式进行处理。
       (四)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走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城乡联动、多形式发展之路,大力推广“政府+专家+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基地+农户”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办基地,尽快形成规模效益。食用菌产业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朝阳产业,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各级财政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凡进入该市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在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税费征收、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对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帮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相关单位、种植大户、运销大户给予重奖,为食用菌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提升产品档次, 争创品牌效益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在按标准化要求抓好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同时,尽快注册相关新品种食用菌商标,积极向国家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的认证,做好条形码注册和外包装设计工作,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
       (六)加快提升食用菌产业规模,尽快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加快建立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市场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场。传统的种植方法是在 每年的8—9月一家一户利用硬化地面进行建堆发酵、灭菌、生产,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程序复杂,单位面积产量不仅低而且不稳定,生产周期长,每年一种一收,易患病虫害。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后,农民可以直接从发酵原料厂运回已长满菌丝的原材料,放入各自出菇房产菇,采摘后交回加工销售公司,这不仅解除了农民的繁重劳动,产品销售也有了保证。
       (七)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壁垒,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出口遇到了巨大挑战,各国纷纷把“绿色壁垒”作为控制贸易的主要手段。应对“绿色壁垒”,要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从源头开始进行质量控制。一是对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人员尤其是众多菇农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二是发挥农业、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的作用,对生产食用菌原材料、环境等要素提前介入进行指导、控制、检测、通报,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对中间产品、终端产品以最严格的国际标准进行检测,开拓国内外2 个市场,打造国内和国际品牌。(江苏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 李冠喜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