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香菇的秋季出菇期管理
脱袋后 15—20天,菌棒完全转成红棕色,要拉大温差和干湿差,以刺激菇蕾形成。连续刺激3—4天,菌棒表面有白色裂纹出现,菇蕾从裂口中长出,此时应将菌棒呈“人”字行架起,使四周都能出菇。用竹片搭成拱棚覆膜保护。
秋菇生长前期,由于气温高,杂菌活动猖狂,故降温、保湿、补充新鲜空气和防治杂菌是秋菇前期管理的关键工作。而生长后期,因气温逐渐转冷,则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保温、保湿。
(1)温度管理 出菇期间,最高温度控制在15-17°,香菇肉厚质优。超过20°,肉薄质次。并可在菌棒转色后以及转潮期间,通过拉大昼夜温差,诱发子实体原基。管理上可在夜间10时掀开薄膜,让冷空气侵袭菌棒,造成较大的昼夜温差,连续刺激3—4天
(2)湿度管理 菇畦内每天可喷雾1—2次,保持空间相对湿度85%--90%,10月份菇房温度较高,浇水要在早晚进行。否则,高温高湿易感染绿色木霉。
(3)加强通风换气 在保证菇畦 内有比较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的前提下,要多进行通风换气,一是防止高温高湿感染木霉,二是防止产生菇柄肥大的畸形菇。一般在23摄氏度以上,每天掀动薄膜通风换气不少于3次;18-23摄氏度时,早晚各掀膜通风1次;17摄氏度以下,每天掀膜通风1次。
(4)防止染菌 秋季生长前期,菇房高温高湿,菌棒容易受青霉,毛霉,曲霉,木霉等杂菌的感染,特别是在菌棒脱袋和采菇后,菌丝正处在恢复生长阶段,更易感染杂菌。管理上主要需加强通风换气,防止杂菌在菌棒上蔓延繁殖。如果有少量杂菌污染,可用0.1%~0.2%托布津,或0.1%多菌灵,或5%新洁尔灭药液擦洗清除,晾干后,放回菇---
(5)转潮管理 没采完一批菇,停水7~10天,并通过掀膜通风,让菌棒表面适当干燥,使菌棒内菌丝回复生长。经过1周左右,前一批菇采收后留下的凹陷处逐渐长满菌丝,说明菌丝体以基本复壮,再将菌棒卧放,温差干燥的刺激,促使下一批原基形成。
摘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