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菇房准备:用八四或克霉灵配制消毒液,高压水枪全面清洗整个房间,并用必洁士熏蒸一夜,并检查清洗所有仪器设备待用。
2.接收:从培养房经搔菌进入出菇房的栽培瓶按数接收,记录,包括菌种信息、接种日期、培养状况、搔菌补水状况等。同时进行空间消毒,打扫出菇房卫生。
3.催蕾:10-12天。(部分工艺后续做过一定调整,此处不做细致说明)
a.温度:整体而言任何生物对生长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温度宜渐变,前3-5天以料面菌丝恢复为主,温度保持在15℃左右,6-8天原基分化13℃为宜,之后小芽逐渐形成长大,温度渐降至抑制驯化温度。具体16.5℃(3天)→15.5℃(2天)→14℃→13℃→12℃→10℃→8℃→6℃。
b.湿度:在前3天宜尽可能大,保证料面无明显水珠即可,4-6天湿度逐渐降低,尽可能使料面湿度在6-8天达到最佳状态,即前5-6天补足现蕾过程所需全部水份,使料面自然走干,至原机分化时期干湿合适。具体以高压汽雾枪人工补水和超声波加湿机自动补水相结合。
c.通风:前3-5天菌丝恢复过程代谢旺盛大量需氧,宜常通风,之后逐渐减少通风以控制其生长保障其品质,总体原则是保证房间空气新鲜即可。具体以房间搅拌扇和进风、排风扇手动、自动相结合。
d.光照:6-8天原基分化过程用白光灯照以刺激原基分化,一般照2天,每天1.5-2小时,视实际情况可调整。
e.倒筐:为克服由厂房结构问题造成的里外环境不一致等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定期安排倒筐操作,即将处于层架里侧的与外侧栽培筐调换位置。具体倒筐时间为第一天倒搔菌补水未吸收积水、第三天、第七天处理原基分化过程产生的水珠、第十至十二天处理浮芽。
4.抑制:周期为8天左右。温度4℃,微量通风或停通风,搅拌扇以保证整体环境空气均匀可常开,芽长至3cm左右,即将要齐瓶口开始给蓝光,30分钟每天,周期为4-6天(蓝光可明显促进菇蕾整齐、粗壮以及色泽,菇帽均匀,此处所给时长及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良),给光中途倒筐一次,菇长出瓶口3-5cm卷纸倒筐,卷纸宜大松小紧,即偏大的可适当包松点。
5.促柄伸长:周期5天左右,温度5-6℃→7℃采收。
6.卫生:每天即时打扫房间,维持整体环境卫生,及时挑出污染等废瓶,凡涉及倒筐操作后均需用克霉灵溶液冲洗地面消毒,原则上每间隔4-5天需对地面进行消毒,包含倒筐操作。
(*所有技术参数均为特定环境下的数据,切勿照搬使用,本文以提供技术思路为主,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导交流!)
下面用一组图片给出出菇至采收整个变化过程:搔菌入库→菌丝恢复逐步扭结→鱼籽状原基分化形成→菇蕾逐步发育长大→采收。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