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触 “网”路线图
发布时间:2015-03-0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这两个看似分列传统和新兴两端的行业正逐渐而迅速地紧密结合起来。从对农业的深度改造开始,到颠覆农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再到互联网公司自己跨界“下田”,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农业盛宴正在上演。
然而,尽管概念足够吸引人,内涵也相当现代,但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要有一些内功的扎实修炼,否则有可能是新一轮的泡沫。
要打造持久的品牌。做农业的很多,好的农产品也不缺,但缺少能让消费者记得住、信得过、消费之后就放不下的农产品品牌。这个品牌要响,就应该以地域品牌为基础,商业品牌做提升;内涵要新,吃的不仅是产品,还要有文化;品质要优,不管做生态有机还是绿色无公害,关键是生产过程控制,能经受住安全考验,并给消费者一个透明公开的信任机制;营销要特别,买得方便,送得及时,包装独特,产品新鲜,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要形成高效的管理。农业上玩概念不会长久,吃的东西最终要靠品质,行业迟早会向平均利润率过渡,而此前还必然会经历让大多数从业者都头疼的低价营销。所以合理转型以打造核心竞争力才是竞争的根本。
互联网农业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企业运营的低成本、市场营销的高效率,从而避免低价营销的恶性循环。
而高效管理的实现最终的依靠是,企业领导人对产业战略的把握、优势人才构成的精干团队、与互联网一样永不停歇的创新和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有效机制与文化氛围。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互联网的一日千里、千变万化相比,农业确实表现得生产周期长、见效较慢,但农业注定是生物按照自然规律的生产,不尊重这些规律必然会受到教训。所以,缺乏耐心是做不了农业的。
特别要警惕那些不太靠谱甚至不健康的想法:想打农民土地的主意,想套取国家的项目资金最终可能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想靠农业挣大钱最终只见涓涓细流而非财源滚滚等等。无数事例已经证明,是立志产业还是贪图项目,是依靠市场还是紧盯政府,是一心种地还是坐地生财,是急功近利还是循序渐进,是贪大求洋还是修炼内功,是合作共赢还是两败俱伤,这些心态问题关乎成败!
要实现与农民的共赢。不管以什么规模经营土地,以什么概念来运作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土地归根结底依然是农民的,规模经营主体只是取得了农民承包经营权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有互利思维、合作思维。
还必须注意,简单的“公司+农户”在现实中运行并不好,双方违约率均较高,把农民的地流转过来,再把农民变成农工,像工人一样上下班,也不完全适应农业的实际,既难以与农时季节完全匹配,也难以有效监督工作质量,很有可能陷入当年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困境。
要借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统一管理、统一技术要求的原则下,让农民分片包干,与最终效益挂钩想法,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来,把生产环节的质量、效率与效益提升上去。
农业是一个永恒的朝阳产业,只要人类生存,农业就永远存在,也就永远有投资和收益的前景,关键是看具体的做法,互联网农业也不例外。(来源:企业观察报)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