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厨罗致九夏珍---周代以来的宫廷菌菜

    发布时间:2009-07-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早在殷商时代,菇菌便已经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尚书?禹贡》中已将菇菌列入“骆越”(古国名,在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税贡的方物。周朝建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定礼制,中国的食事制度己开始形成,国君的燕食极尽铺张,“食前方丈,罗致珍馐,陈馈八簋,味列九鼎。”食馔必务求其精,“会寰宇之异味,悉在朝厨。”西周为封建宗法社会,一切行为都由等级森严的礼制进行制约。《礼记?内则》的主要内容所讲述的是王室和贵族所应遵守的日常生活礼制。在谈到国君的食事时说,“人君燕食所加“羞庶”,有“芝、?、菱、?”。“羞”为珍稀之物,“庶”有众多之意,在《周礼?考工记》中,芝?又作“之而”。古人己认识到菇菌是有别于高等植物的一个生物类群,并用“芝?”来泛指所有的菇菌。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的尚方玉食,菇菌已成为不可或缺之物。这种食事制度一直被延续到东汉以后(见《后汉书?马融传》)。

      将菇菌作为帝王专门享用的奢侈品,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上其他文民古国也同样存在。埃及的法老曾贪婪地把菇菌定为专供自已享用的食品,当时颁布的法令说,“菇菌这种佳肴对平民来说过分奢侈,平民可以吃大蒜,而不得指染菇菌。”印度人认为菇菌是“不朽的神果,是神的食品,食用菇菌能赋与无比强大的威力。”他们相信佛陀??之前就进食过菇菌。古罗马的法令规定,菇菌只供皇帝和贵族消费。古罗马的统治者凯撒大帝持别嗜好红鹅膏(橙盖?膏),进餐时盛装在专用的银盘里,这种盘子不得用来盛装其他的食品,后来就把这种伞菌命名为“凯撒鹅膏”。罗马共和时代,曾于公元前166年和前103年颁布两道法令,鼓励贵族多食菇菌,限制肉类的消费。后来,罗马人确信菇菌能给他们的士兵以力量,才允许他们食用菇菌。

      汉代以前有哪些著名的菌菜,现在已难以考究,但在当时的记载中谈到菇菌入馔的特点,已表明人们对菇菌的性质有了很深刻地认识。被称为我国烹饪典籍之祖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广搜博集天下至美食物,历数其产地和入馔特性,所谓“和之美者”,“骆越之菌”,就着重强调了菇菌入馔的特点为“和合之美”。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命题,而“和合之美”也就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烹饪理论。但“和”与“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和”则是烹饪美学的精髓。因为和非混合,而是和中之变,能使之相济和谐,相辅相成。古人虽未能从此中推究出食物呈鲜的理伦,但在生活实践中已体验到“和”所产生的“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妙。现代科学证明,食物的鲜味不但与那些高度碱基化的氨基酸有关,而核酸降解物的鸟苷酸、肌苷酸等核苷酸的组成和含量的呈鲜作用更是至关重要。这些核酸降解物有一个奇妙的持性,具有强烈的助鲜作用。菇菌的核酸含量一般都较高,在一定温度条件和一定反应时间内,经磷酸二酯酶的作用,能使核酸降解为核苷酸而呈现鲜味,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鸟苷酸,是菇类最主要的呈鲜物质。古代没有味精,厨师常用蕈汁、笋汁和豆芽汁调味,称为“鲜中三霸”,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菇菌入馔有和合之美,不但符合科学原理,而且这种审美观念不只是停留在口味的享受上,而是把它上升到哲理的层次,体现出更加深邃的意蕴。

      汉代以后的帝王中嗜食菇菌者不乏其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中说:“齐文宣帝(高洋)凌虚宴,取香菌以供品味,出于石首(今属湖北)、铜官(今安徽铜陵县)等处,有铜钉菌、分丝菌。”高洋之所以有这种嗜好,就因为这一带所产野生菌在历史上就享有盛名。南宋时,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出生在浙江的菇乡天台(今属浙江),因嗜好故乡出产的香蕈,被指定为贡品,为了保持鲜菇的风味,乃从产地“舁(抬)桐木以致之,旋摘以供馔”(宋、周密《癸辛杂识》)。更有甚者,明熹宗因嗜食贵州出产的鸡?,每年都要用驿骑将鸡?驰送到京城。张紫砚(九钺)曾有《鸡纵菜》诗二首纪其事。其一曰:“绀(天青色)袖霓裳白羽衣(仙人的衣裳),炎洲(《海内十洲记》中的仙山)仙子戏飞空。天风吹下珍珠?(与“伞”通。指鸡纵为仙人食品),鸡足山头带雨归(在山中冒雨采回)。”其二曰:“翠笼(用于盛装鸡?的青色竹笼)飞擎(高举,以防路人阻道)驿骑遥,中貂(授官的太监)分赐笑前朝。金盘玉筋成何事,只与山厨伴寂寥。”自注云:“明熹宗嗜此,岁驰驿以献,唯客(客氏,明熹宗乳母)、魏(魏忠贤,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与客氏勾结,专擅朝政)得分赐,张后不与(未能分享)焉”(清、吴振?《黔语》)。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以盛产野生菌类而著名,对?人的食俗有重要影响。清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仍保持着?人的饮食风俗,特别嗜食菌类。康熙以冲龄入继皇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辅佐主政,故康熙亲政后,事祖母至孝,用驿骑将地方珍物送到孝庄所居慈宁宫,清康熙在行幸五台山时,也曾用驿骑将五台出产天花蕈驰送北京,奉献给孝庄皇太后,并有御制《天花》诗:“灵山(五台山)过雨望松青,朵朵缃云(浅黄色的云)摘(扰)翠屏。玉笈(编织精美的竹笼)重缄(封)敕(命令)飞骑,先调六膳(古代宫廷食事制度,指六种肉类食品。引申为宫廷膳食)进慈宁(慈宁宫,明、清两代太后居于此宫)。”由此可见祖孙亲情之深。曾经在清朝宫廷担任过女官的德龄,在她的回忆录中说,慈禧特别嗜好菌类,她的御膳中,几乎每天都少不了菌菜。地方官员为取悦于她,常搜括名贵的银耳、猴头进献,以搏一欢。据当时地方志记载,山西五台的天花蕈,广东英德的草菇,关外的口蘑、贵州的鸡纵、云南的竹荪等名贵菌类,都被列为贡品,每年要按定例送到宫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宫御膳档案中,有许多堪称经典的菌菜,如“御笔猴头”,“口蘑肥鸭”,“一品燕窝”等。用于万寿宴、节令宴的宴席菜讲究围、镶、瓤、配,用来自御厨的话说,“皇帝不吃寡头菜”,即不吃单一品种的菜,一般都是双拼、三拼,注重造型,雍容富贵,寓意吉祥,命名典雅。但用于帝后内庭日常膳食的菌菜,则兼重实用养生,如“口蘑白菜”,“口蘑面筋”等。怎样对待宫廷中的菌菜,有人指责宫庭菌菜华而不实,徒具虚名;时下常有人宣称,新推出的某种菌菜是得自内府秘传,推崇备至,实际上是一种故意炒作的商业秀。这两种态度均不足取,应该说宫廷中的菌菜,精细典雅是其所长,但也存在过分强调雕琢浮华的倾向,因而对其烹饪技艺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中国菌菜的形成与发展/陈士瑜/文)


    编辑:XS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