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散文)

    发布时间:2013-12-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捧读散文大师汪曾祺的文章《昆明食菌》,满纸菌香,不由得想起家乡磐安的香菇来。
        香菇又名“香蕈”,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被誉为“山珍之王”,是宇航员必备的“太空食品”。磐安山高谷深,风景清丽,遍地生菌。随意出没的香菇,就像一篇散落在深山老林中的散文,隽永、雅美。生于斯、长于斯的磐安人,种菇,卖菇,吃的是香菇菜,住的是“香菇楼”,还留下了香菇的由来和羊 因食菇成仙的美丽传说。
        大盘山是浙中名山,奇峰耸立,巨石突兀,岩洞幽深,飞瀑悬挂,溪流潺潺。很早以前,大盘山脚住着父女俩,女儿叫香菇,生就一副花容月貌。为避财主逼婚,她逃进深山密林。财主的家丁发现后,追捕至悬崖绝壁。这时,一位仙翁变成美丽的锦鸡架着她飞到一棵树上。家丁用乱箭射之,香菇与锦鸡悠然不见,那棵树却被射得伤痕累累而枯死。翌年春天,树上的一个个伤疤长出了一朵朵褐色的、像小伞似的菇来,香味扑鼻,人们都说它是香菇的化身,故取名为“香菇”。
        食菇成仙的羊(公元805——?),山东泰山人,唐武宗时代曾任嘉州夹江尉。后因杨弁之乱,他辞官来到大盘山隐居,经常采摘一种状若“簦”的野菇为食。日积月累,羊须发如漆,面若童颜,步轻如飞。那时,羊的哥哥羊忱在台州乐安当县令,每当“往乐安看之,一日而返。又往天台,亦一日而返。日行三四百里”。羊还常去雁荡等地云游,均能轻捷如“乘云”。因来无影去无踪,羊就成了传说中的神仙。
        羊采食的“簦”物,其实就是野生香菇。明清两代的《缙云县志》和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都有这方面的简略记述。据传,自从羊食菇成仙后,磐安先民认识了这种“长寿菜”,便开始了人工栽培香菇。
        香菇的传说美丽动人,香菇的菜肴鲜美诱人。普通家庭通常把香菇用做配料,吊吊主料的鲜味,就像明末清初的美食家袁枚所说:“蕈置各菜中,皆能助鲜。”李渔在著名的《闲情偶寄》中,认为蕈是除笋之外的至鲜至美之物。“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也许受李渔的启发,用香菇烹制的清汤是久负盛名的宴席“压脚菜”,清口解渴,消化积食,有“无笋难配料,无菇不成席”之说。我国一著名营养学家也曾说过:吃“四条腿”(猪、牛、羊等)的,不如吃“两条腿”(鸡、鸭、鹅等)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指菇类,如香菇、蘑菇等)和“没有腿”的(指鱼类)。营养学家提倡吃菇类,旨在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减少“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磐安香菇菌帽厚实,菌褶细密,菌柄粗短柔软,是“菇中极品”。到菜市场里转转,那香菇,小的玲珑可爱,大的肥硕饱满,用它为主料做出来的菜肴香鲜绝伦,令人“爱不释口”。在我的印象中,磐安的大小宾馆饭店,有两道香菇菜做得颇为地道。一道是“油焖香菇”。将鲜香菇剪蒂洗净,用漏勺将沥干备用的鲜香菇放入滚烫的油锅中炸出香味(约八成熟),留锅底油,下精盐、味精、酱油和勾芡的淀粉水,倒入炸好的香菇,翻炒至熟,淋上麻油,迅速起锅装盘即成。夹一片尝尝,这油焖香菇外表脆嫩,里层香鲜,老少皆宜。前不久,一批杭州客人来磐采风,连吃两盘还不过瘾,一副大快朵颐的模样。另一道是“炒三丝”,主料分别是牛肉丝、青椒丝和适当多的香菇柄丝。先生炒牛肉丝,再倒入菇柄丝、料酒、酱油、红糖。焖一会儿,开锅放入青椒丝,略翻几下,即可盛碟。粗粗一看,牛肉丝和菇柄丝本来都是红褐色的,相差不大,又经那稠而又稠的酱油、红糖汁一勾芡,混若一物,岂不是大杂烩?且慢,还有那葱翠欲滴的青椒丝呢,只一“色”字就吊人胃口了。嚼在嘴里清爽可口,齿颊留香,颇有余味,可谓“至味”。
        磐安的山水是绿色的,人文的,也是生态的。到磐安来休闲度假,山水可以不看,但香菇不能不吃,因为它已在大山深处生长了千百年,朵朵凝结着山川草木之精华。当游客离开磐安的时候,也许对磐安山水没有太多的印象,但带走的必定是香菇的记忆。( 作者: 潘江涛)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