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 Inonotus sanghuang) 是一类重要药用真菌的俗称,也是目前药用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桑黄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一词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
关于“桑黄”的药用功能,各种本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其主要功能有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止泻、延年等。《神农本草经》将桑黄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理解为桑黄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等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导致当地癌症病例猛增。长崎女岛因种桑养蚕而盛产“桑黄”,被疏散移居到此的居民由于服用桑黄治疗状况较好,且癌症患者也较少,后来的学者研究发现“桑黄”具有抗肿瘤功能。
“桑黄”的现代药理活性主要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保肝、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抑制尿酸和抗过敏等。
目前,对桑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并以韩国居多。韩国人称“桑黄”为sanghwang。日本人称“桑黄”为meshimakobu,meshima 是女岛,kobu 则是瘤的意思。过去女岛之桑树( Morus alba) 盛产“桑黄”,形状似瘤,由此得其名。我国台湾山区民众则称桑黄为桑仔菇。